11日上午,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發布《關于集成電路產品原產地認定規則的緊急通知》。原文如下:
各會員單位:
根據關于非優惠原產地規則的相關規定,“集成電路”原產地按照四位稅則號改變原則認定,即流片地認定為原產地。請務必注意!
請在申報時準備好PO證明材料,以備海關核查!
具體規定,請大家認真學習《關于非優惠原產地規則中實質性改變標準的規定 海關總署122號令》的內容。有問題隨時聯系!
建議:“集成電路”無論已封裝或未封裝,進口報關時的原產地以“晶圓流片工廠”所在地為準進行申報。
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
2025年4月11日
這份規則更新,出現在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的敏感時點。
同日下午,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調整對美加關稅措施公告,自4月12日起,將對原產地為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加征最高125%的關稅。
公告明確指出:“目前關稅水平下,美國輸華商品已無市場接受可能性。如果美方后續對中國輸美商品繼續征關稅,中方將不予理會!

圖片來源:財政部官網截圖
從時間節奏和政策邏輯來看,芯片原產地認定規則的明確,是為了配合反制措施落地,構建起“識別誰是美國產品”的制度錨點。
在芯片這一類制造環節復雜、身份界定困難的產品上,“流片地”為核心的申報規則,將成為后續關稅、監管、合規等多項動作的基礎。
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半導體芯片的典型制造流程:
- 設計(Design):由Fabless公司完成,地點可能在美國、歐洲或中國;
- 流片(Wafer Fabrication):由晶圓代工廠執行,決定工藝節點與品質;
- 封裝與測試(Packaging & Testing):常在馬來西亞、越南等地完成;
- 出口報關:過去多數以封裝地作為原產地進行申報。
這種分工模式在半導體行業中是較為普遍且被認可的操作方式。但在當下以原產地為依據實施差別關稅的情況下,這種認定方式已無法滿足政策執行的需求。
協會通知明確將“晶圓流片地”作為原產地認定標準,其核心目的有三點:
- 建立統一、可執行的原產地判斷邏輯,確保政策落地;
- 符合《海關總署第122號公告》中“稅則號變化即原產地變更”的基本原則;
- 避免封裝地多樣、申報標準不一導致企業合規風險上升或政策失效。
流片地之所以被選為原產地錨點,是因為這一環節涉及實質性制造行為、稅則變化和高價值工藝。
它不同于封裝測試那樣可以靈活轉移,更具有可追溯性和穩定性,便于監管部門在出口申報與進口通關中進行核查。
對企業而言,這項規則提出了更高的合規要求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:
- 出口報關需要溯源到流片環節:原先僅申報封裝地的做法不再適用,需明確芯片的實際制造地;
- 涉及美國產流片的產品,將納入反制識別范圍:即使封裝地在第三國,流片地在美國的芯片產品,仍被視為“美國產”;
- 上游信息透明度要求提高:芯片分銷商、模組企業在采購時需關注流片地,并保留PO等佐證材料,確保申報準確;
- 本土晶圓廠的“身份安全屬性”增強:制造不再只是工藝與成本的平衡點,也是原產地判斷的制度錨。能夠提供“中國產地鏈路”的制造能力,可能成為部分企業評估晶圓代工合作的重要補充維度。
對于芯片原廠和代理商來說,理解這一新規則的實質和邏輯,有助于更好地調整供應鏈、完善報關文件。
只有做到原產地信息的精確傳遞與核查,才能確保企業在不斷變化的國際貿易環境中規避風險,保障自身利益。
在接下來的日子里,隨著反制措施的進一步落實和國際貿易政策的不斷演變,“流片地為原產地”這一規則將成為中美芯片貿易博弈中的關鍵變量。
各方需要密切關注這一規則在實際操作中的落地情況,并根據新的要求調整自身策略,確保在全球產業鏈中穩固自身的位置。 |